澳门·新莆京9288app官网(认证平台)-App Platform

曹文轩:什么是文学走遍世界的“护照”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可能跨越文化?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澳门·新莆京9288app官网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看来,这是我们谈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时先要弄清楚的问题。9月5日,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曹文轩作为中国作家代表之一发表了主题演讲。在他看来,“走出去”不能等同于“走进去”,“走出去”“走进去”之后,一部作品仍面临着漫长的“走进深处”的挑战。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究竟该如何“破壁”?那些能够穿越语言、民族疆界的闪光内核到底是什么?基于多年来的文学观察和自身作品的海外传播经验,曹文轩将“文学性”“故事性”和“人性”视为具有世界通约性的传播密码。

“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首先是文学性。文学有永恒的基本面,它的变法一定是在基本面之上的变法。”曹文轩强调。一度,对许多作家来说,“逆反”成了时尚、深刻的标志,但在曹文轩看来,脱离了文学性的变法,因背离了文学的基本面,而无法具有强大的生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意味着“庸俗进化论”,文学不是一峰更比一峰高,而是一座一座同样高耸的高峰矗立在不同的时空里。

“文学有文学的边界,就像国家有国家的边界,边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守住边界,才有可能使你的作品从今天走向明天,走向世界。边界与无疆,永远是一对辩证的哲学范畴。”曹文轩说。

在坚守文学性的基石之上,曹文轩认为,小说家必须要写一些结结实实的、角度非同寻常甚至“刁钻古怪”的、美妙绝伦的故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的小说才算得上是好小说?我的标准是:经得起翻译。又是什么样的小说才经得起翻译?我的答案是:讲了一个品质上乘的故事的小说。”

是什么保证了经过翻译后的托尔斯泰还是托尔斯泰?是故事。曹文轩认为,在文学海外传播的语境中,对好故事的追求应超越于对语言的关注,因为在翻译中,神韵、节奏、凝练、韵味根本无法实现丝毫无损的转移。当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为中文之后,我们已无从知晓他在俄语方面的独到运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认定他是一座耸入云霄的文学高峰。翻译成中文的托尔斯泰还是托尔斯泰,是因为贵族的庄园还在,四大家族还在,是因为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辽阔宏大的俄罗斯故事。那些富有物质感的故事并没有因为从俄语世界转换到汉语世界而消失。

“故事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模型,是人类存在的写照。结结实实的、富有物质感的故事是经得起翻译的。”曹文轩说。

除了文学性和故事性,能够穿越语言、民族疆界的,还有人性。

“文化是民族的,人性是人类的。”曹文轩说,“深谙小说奥秘的一流小说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性是小说的最后深度。没有如此认识的小说家们,被稍纵即逝的时代风尚、一时名声大作的社会问题、一些蝇营狗苟的功利性目的所裹挟,而被永远定格在了二流、三流的尴尬位置上。当我们能够始终聚焦于人性,又能透彻地理解和精准地把握人性时,我们的作品事实上已经领取了走遍世界的护照。”

在曹文轩看来,曹雪芹、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等,都是描写人性的高手。这个世界上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却没有白色人种的人性、黄色人种的人性、黑色人种的人性。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俄罗斯人、雨果《九三年》中的法兰西人、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德意志人、《围城》中的中国人,都是具有同样人性的人。“所以,这些作品可以畅通无阻地走遍天下,并在传播中实现文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主题演讲的结尾,曹文轩深情说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块土地曾屡经蹂躏、哀鸿遍地,如今它日行千里、意气风发,不分昼夜地创造人间奇迹,我们曾经的遭遇都将或已在转化为文学的财富。

“但清醒的中国写作者心里明白:现在话题的重心不是‘讲中国故事’,而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这些比比皆是、犹如钻石一般闪烁光芒的中国故事。能否讲好它们,就看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运行在文学应走的金色车辙上,能否坚持文学的根本规律、基本原则、文学的基本面、文学的文学性,在文学的框架里讲,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讲,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世界的。唯有如此,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不仅是了解,更是喜欢,是羡慕,是钟情,是长驱直入精神腹地。”

原文链接:曹文轩:什么是文学走遍世界的“护照”(文艺报1949 2023-09-06)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XML 地图